“外研社•国才杯”全国大学生英语系列赛是“全国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的重要赛事。大赛是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主办、面向全国高校在校大学生的高水平公益赛事,包括英语演讲、英语写作和英语阅读三大赛事,是大学生呈现风采、实现自我的广阔舞台,也是外语教育领域体现智慧、展现创新的沟通平台。
“外研社•国才杯”写作大赛分为校级初赛,省级复赛和全国决赛。校级初赛由全国各高校组织报名,统一于外研社官网参加线上考核,初赛特等奖和一、二、三等奖获奖人数分别占本校参赛选手的1%、5%、10%、15%(各校晋级省级决赛的名额由各省级决赛组委会确定)。每个院校推荐2名学生参加省级复赛。省级复赛决出三名选手代表本省参与全国决赛。2022年的“外研社•国才杯”写作大赛增设外卡赛晋级名额,在2022年上半年“国才考试”中获中级优秀、高级良好及以上、高端合格及以上,且书面沟通能力量表分大于或等于230分的考生,可享有写作全国决赛外卡赛报名资格。组委会将根据报名考生的书面沟通能力量表分由高到低取前30名(分数相同时,按报名先后排序)发放外卡赛晋级名额,考生经审核后直接晋级写作全国决赛。大赛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家国情怀、未来精神的国际化人才为目标,引导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提升综合素养,推动话语表达与时代精神同向同进。
二、赛事项目化团队历史成绩与本年度突破
本团队在2021年荣获省级二等奖的基础上,2022年又取得了历史突破性成绩:参与“外研社•国才杯”省级复赛的两名学生沈鑫钰和周汪宇,分别获得省级一等奖和省级二等奖。写作能力是个人语言能力的集中体现,是高等院校学习和学术研究的基础性技能。近年来,写作竞赛取得的优异成绩,一方面展现了学院写作教学的卓着成效,另一方面显示了学院“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项目化管理方式行之有效。
三、赛事项目化指导团队
本赛事指导团队教师由分别来自商务英语、师范英语和大学英语教研室的5名教师(陈文、董艳、张晓冬、吴爱群、徐海容)组成,团队职称结构合理,有副教授2名,讲师2名,助教1名。每位成员都具有丰富的英语写作和教学经验,理论实践指导互补、责任心强,乐于奉献。
本团队分工明确,以支架式运作方式自上而下,层层递进。高级职称教师统筹全局,负责方案制定,任务分配,进度的监督和管理以及后期的调整和复盘工作。其他教师负责具体指导工作的实施,在最终敲定的方案框架下负责理论指导和精准化辅导,结合团队理论辅导和个人反馈辅导,以“过程化”写作为重点,以“表达观点”为核心,以“人机写作反馈”为机制,纠正学生重语言轻内容的错误写作习惯,通过长期高频次的写作练习和反馈复盘提高学生精准表达观点的写作能力。
四、赛事项目化团队指导年度纪实
为了促进外语学院的教学和人才培育,鼓励学生以赛促学,通过常规化的每年一度的“外研社杯”全国英语写作比赛,既能让学生的理论和实践结合,也能让学生在写作竞赛当中得到很好地锻炼。2022年初,写作团队经过初步讨论,将常规化训练分为四个阶段:初赛选拔,日常培训,复赛选拔,复赛冲刺。
第一阶段:初赛选拔
时间:2022年4-5月
过程:写作团队的教师在本专业的学生中积极挑选和动员有一定写作基础和良好态度的学生,组织有一定规模的选拔初赛,设计出能考量综合能力的试题,通过五名教师匿名评阅,选拔出具有写作潜力的新秀。
第二阶段:日常培训
时间:2022年5月-2022年9月
过程:2022年5月-7月,写作团队教师每周轮流给初赛选手进行写作理论教学和指导,从不同写文体的写作方法,写作逻辑思维的不同演绎法等方面给选手打好理论基础。2022年7月-9月,写作团队教师每日通过线上交流平台发布写作练习和写作资源,选手每日需打卡完成写作任务,教师每周进行一次集中评阅和讲解。
第三阶段:复赛选拔
时间:2022年9月
过程:写作团队教师根据初赛选手培训期间的具体表现,并参考外研社9月份举办的写作初赛成绩,选拔出参加省级复赛的两名选手。
第四阶段:复赛冲刺
时间:2022年9月-10月
过程:写作团队根据选手的性格和写作特点,分配两名教师进行一对一的集中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分析、梳理并背诵历年写作范文;限时模拟写作比赛;机器和教师深度反馈和修改;学生重新修改和校订文章。四个连续性任务为一周期,每周一轮,持续四周。
指导教师心得与赛事年度指导总结
写作是一种思维训练,是一种人生自省,更是一种情感交流。在写作过程中,我们需要“才”,需要“匠”,更需要“思”和“情”。而这,也正是“外研社杯”全国英语写作大赛一直以来秉持的评判标准与引导方向。回顾今年的写作参赛指导过程,我们复盘出以下几处要点:
1.建立团队,长线培养
围绕已经开展多年的各项大学生英语写作比赛,外国语学院已经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写作赛事辅导团队,他们拥有多年的写作比赛辅导经验,在挑选、培养和辅导学生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理论与实战经验,硕果累累。因此,在他们前期培养与动员之下,一批兴趣盎然、意志坚定的学生都能够踊跃参与到写作大赛的挑选之中,并最终脱颖而出,代表我校参加后期的复赛。
2.关注热点,提炼思维
“外研社杯”全国英语写作大赛历来都是文化与社会发展的风向标,专家们精心准备的赛题总能引发社会讨论,为专业教学指引方向,帮助学生全面提升英语综合能力。在两届写作大赛的辅导过程中,我们团队关注并收集当下社会最热门的话题。将这些话题分为生活、校园、金融、科技、互联网、人生哲理,以及中西文化对比等不同类别。同时,团队成员还在网站上搜索相关报道作为训练材料,和学生共同阅读与交流,尊重他们的个人看法,同时帮助他们将个人观点变得更加丰满与条理,慢慢形成有个人特色的深度思维。这一训练过程,对于师生双方都是愉快而成就的,在之后的每一次比赛中也都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3.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依据赛制,经过全校初赛的筛选,挑选出2位学生作为复赛参赛选手。自此,对于这两位学生的大赛辅导就从了解他(她)的家庭背景、专业领域以及个性爱好开始。不同的家庭环境、专业特点会造就不同性格的学生,他(她)的思维模式、爱好特长又会影响自身的阅读广度、思维深度以及擅长的写作领域。“外研社杯”英语写作大赛是一项综合性赛事,重点考核学生的批判性、创意性思维以及人文素养。因此,我们必须针对学生的个人特点,量体裁衣,展开个性化指导。沈鑫钰同学是一位高度自律,全方面发展的好苗子,但是在对她个性化辅导的过程中,发现她写作的语言华美精炼,但内容上逻辑性不高,要点不明确,其中记叙文写作较为薄弱。周汪宇同学是一名勤奋刻苦的学生,语言功底扎实,但其议论文逻辑牵强,记叙文写作稍显生硬,缺乏细节描写与情感共鸣。基于对学生的个性化分析,我们开展了有针对性的辅导,帮助周汪宇同学打开心扉,沟通感情;帮助沈鑫钰同学打磨思想、去冗留精。这样的训练过程非常见效,在最短时间内为他们补上了短板,最终斩获大奖。
4.“赛事辅导、课程建设、教研发展”三位一体,协同并进
团队秉承“以大赛辅导孵化课程建设,以课程建设促进教研发展”的理念,开展专业和公共课程,如《英语写作》《学术英语写作》《大学英语读写》等,提升老师的专业水平,为后续的赛事辅导积累大量素材。同时,在和学生共同拼搏的参赛过程中,我们又能够将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反哺于课程建设,运用大量鲜活生动的案例来吸引学生,增强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如今高校教师也都非常关注科研发展,比如项目申请和论文发表,其实,有了完整的课程建设,有了赛事的实战经验,我们的教学与科研项目都会拥有更加具有说服力的数据与例证,以及扎根于实际的独立思考,这样也更加容易去获得成功。对于教师而言,课堂、学生与科研本来就是三位一体,不可分割。没有脱离于学生需求的课程建设,也不可能存在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的科研成果;而这一切,都可以通过“外研社杯”的各项赛事得以融合与实现。
五、参赛学生心得
鑫钰(外国语学院19级学生,2022年外研社写作大赛一等奖)
“只有使自己更强大了,才会遇到一些更优秀的人”
我很庆幸在这次比赛中取得了还算令人满意的成绩,但我更庆幸的是,准备比赛的这几个月里,我认识了一些很优秀的人,与一同参加这次比赛的同学以及我们的指导老师建立起了深厚的情感,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一起学习,一起成长。我想说,这趟旅程,因为你们的陪伴而显得格外精彩。我也相信了徐海容老师对我说过的那句话,“只有使自己更强大了,才会遇到一些更优秀的人。”
“一定要多读书”
参加比赛前,我除了课内的文章,对课外的文章知之甚少,但由于要参加比赛,我必须进行大量的阅读,开始时静不下心来,但由于老师的“压迫”,我必须在规定的时间按照规定的标准完成阅读任务,于是我开始硬着头皮一页一页地往下看,慢慢地,越读越想读,一个月不到的时间看完了两本写作书,这是我原本想都不敢想的。这趟旅程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读书的乐趣,读书,让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充实。“一定要多读书”,这是张晓冬老师在一开始就跟我们说的,我也将这句话牢记在心并付诸行动。
“不是尽力而为,而是要全力以赴”
参加这次比赛的过程中,我可以深深地感受到老师对我们的关心,他们虽然平时已经很忙,但还是会常常会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给我们“开小灶”,帮我们修改作业,我可以感觉她们在和我们一起在战斗。徐海容老师说“不是尽力而为,而是要全力以赴”,这句话既让我倍感压力,也成了我努力拼搏的动力源泉。“写作之路,可伴终身,投入心血,终有收获”,我们明明可以选择更加有能量,让自己变得更好,为什么不带着适当的希冀全力以赴呢?
周汪宇(外国语学院21级学生,2022年外研社写作大赛省级二等奖)
首先,我想要感谢指导教师团队给我这次机会代表学校去参加省赛,这无疑给了我一个非常宝贵的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机会,通过这次比赛,我对写作有了新的认识,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这让我更加明确自己在日常学习中,要在哪些方面进行针对性的补充和提高。
其次,在整个的备赛和比赛过程中,我也认识到自身的一些问题,比如说知识储备不足。在备赛过程中,老师会定期给我们安排写作任务,但我常常写不出来,下笔困难,这说明我读得少,写得少,今后应当增加阅读,广泛阅读,多思考,多写作,扩大知识面,有了足够的输入才能有好的输出。在初赛阶段,第二题的说明文是介绍二十四节气其中之一。但自己对于这个主题,毫无头绪,因为从来没有去了解和学习过这方面的知识,更不用说用英文去写出来。在当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大背景下,我应当多多了解和学习相关知识,学会如何用英语去表达我们国家的优秀传统文化。决赛阶段比赛的时候,相对顺利了许多,两道题目自己都是有话可说,但依然存在问题。比如说第一篇议论文,在写作的时候思路不清晰,基本是想到哪写到哪,针对这点,日后还要加强训练,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正确分析题目,形成自己的写作思路,当然,这也需要有平时阅读的积累以及思考的习惯。
总的来说,在这次比赛以后,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非常重要:
1. 大量且广泛的阅读,中外着作都应涉及;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特别是关注对应的英文表达;关注国家时事,积累素材;
3. 训练写作的思维逻辑,培养日常写作的习惯,有意识地运用学习的语言点或者表达。(文、图/徐海容、李明 审/余荣琦)